手机版
帕金森病 Parkinson's disease
帕站首页 专题讨论 帕金森病 放心医生 中医与帕 病友故事 留言交流 脑起搏器 专家解答
 
(第1页,共1条)
卢兆基:震颤麻痹(转帖)  日期:2005-7-19 [回复1楼]

  震颤麻痹(转帖)
 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,是锥体外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。发病大多在50~60岁,在60岁以上的人口中可达1%。临床主要表现是震颤、全身强硬和动作减少三联征。大多缓慢发病,徐渐进展,病程逾数年甚至数十年。病变主要位于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处,神经细胞大量消失和变性,所含黑色素减少或消失。正常人的多巴胺主要在黑质制造,经黑质纹状体通路运输至纹状体贮存起来,并由神经末梢释放。震颤麻痹的病人黑质神经元变性,不能制造多巴胺,因而纹状体的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,乙酰胆碱的兴奋性相对增加,至出现症状。至于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发生病变的原因仍未明了。有人推测本病是一种罕见的病毒感染,或是某种常见病素的异常反应,或是由于接触某种未明毒物所致。也有人认为本病是某种类型的早熟或早老。祖国医学认为,“颤,摇也;振,动也。筋脉络束不住而莫能任持,风之象也”(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),并根据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所说的“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”理论,认为本病发生当责之于肝。从近20余年的文献报道中可以看出,中医学者对本病症名的认识尚未统一,或以主要症状命名如颤证、手颤、头摇等,或直接采用西医病名如帕金森氏病或综合征等。纵观各种命名,均未能对本病界定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医学定义。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本病证名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。如任氏指出:“颤振、振摇、头摇,古之称;震颤,今之名也”。1991年11月经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讨论,通过了“中医老年颤症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”试行草案,确定统一病名为老年颤症,同时将本病的研究向客观化推进了一步。
  一、病因病机
  震颤麻痹因繁多,病机复杂,一般认为由肝肾阴亏,气血不足,筋脉失养,虚风内动而致,或风火挟痰互阻络道而成。刘氏指出,“风气内动 ”是本病的病机核心,无论肝肾不足,气、血两虚,或气滞血瘀,痰湿阻络,均能引动内风而发病。王氏等通过35例震颤麻痹者的临床观察,认为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,本虚为气血亏虚,肝阴不足;标实为内风、瘀血、痰热。主病在肝,病久涉及脾肾,且依据中医症状舌脉象观察,肝肾不足,气血两虚,痰热生风都兼有血瘀阻络。因此将患者按①气血两虚、血瘀风动;②肝肾不足、血瘀风动;③痰热动风第三型进行辨证分型论治。任氏指出本病的形成以肾为本,以脾为根,以肝为标。病因有五:肾气不足,肾精亏耗,七情所伤,喋淡饥劳伤气,心血不足或心气虚弱,痰饮为患等。针对本病复杂的发病机理,许多学者在积多年临床的经验基础上,分别从各个不同侧面加以阐述,进一步丰富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理论。如靳氏诉为本病乃肝风心火煽动痰涎所致,而痰之生,无不因阴虚火旺,煎熬津液而成,强调“阴虚”在发病中的作用。总结震颤麻痹50例,认为主病在肝,特别强调了“气滞”在发病中的作用,李玉生报道此病42例,强调风火痰为主要病因病机。综上所述,震颤麻痹总属本虚标实,虚则指肝肾气血亏虚,实则指风、火、痰、瘀,以虚为本,实为标。发病之初,病变轻浅,以内风、痰瘀、火热标实为主,而病变迁延,则可致虚夹杂,终则病久及肾,以致肝肾不足,津血亏虚。史氏总结震颤麻痹48例后指出,病初多为气滞血瘀属实证,而病之中晚期属虚,正气已有不同程度衰败,故治之难以奏效。
  二、治疗
  针对肝肾不足,风动颤生的机理,滋阴平肝乃治疗本病常法之一。孙氏用滋补肝肾、育阴潜阳法治疗震颤麻痹1例,症见双手颤抖、不能持筷、步履困难,药用龟版、生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药、丹皮、知母、伏苓、黄柏,服30剂后,症状基本痊愈。张氏用滋液填阴、柔肝熄风法治一震颤麻痹患者,症见四肢震颤五年,加重数日,伴神志不清,大汗淋漓,取大定风珠加味:人参、生牡蛎、生龟版、生鳖甲、五味子、火麻仁、麦冬、白芍、生地、阿胶、鸡子黄、皂角、胆星、甘草等,服一剂后,出现大汁亡阳,肢冷脉微,急用参附龙牡汤加味抢救,转危为安后,继服原方一剂,震颤等症减轻,加减再服20剂,症情稳定。程教授认为,本病关键是肝肾强肝肾亏虚。人到老年,体弱多病,肾精渐亏,肝肾同源,日久致使肝肾亏虚。现代研究认为:中脑黑质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,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(抑制性递质)含量降低,乙酰胆碱(兴奋性递质)含量相对增高,两种递质失衡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。大量临床实践表明,采用中医培补肝肾法,可有效提高大脑抑制性递质多巴胺的含量,延缓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,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这二种递质的平衡。应用中药治疗185例,临床有效率72%,优于西药组,其无付作用。 

输1-2个字  (共1条)